欢迎访问志愿传奇

距离2026年高考335

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

您所在的位置: 新考网(原中国大学在线)>>志愿填报 > 正文内容

“志”存高远也当脚踏实地——2020年高考志愿填报典型个例及思考

作者:新考网  时间: 2021-05-03

 2020年的高考已落下帷幕,高考录取结果也尘埃落定。当许多学子收拾好行囊奔赴未来,去追寻他们心中的理想。他们怀有万千沟壑、凌云壮志,藏着星辰大海、岁月山河,去往理想的大学、专业、地域以及未来。

  心中有梦,各自精彩。每个人所愿到达的远方、所愿追逐的梦想都有细微的不同。在2020年高考志愿填报中,有不少令我们关注的“个案”,或让我们感动、或让我们敬佩、或让我们惋惜、或让我们慨叹。以下分享几位考生的志愿故事,从中我们能体会与收获很多。

  一身怀古意,傲然独别立

  2020年高考录取期间,湖南留守女孩钟芳蓉的事迹引发热议。考出676分、位居湖南省文科第四名好成绩的她毅然坚持心中的梦想和本心,在高考志愿填报中选择了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女孩的选择引发网上热议,但她说:“我个人特别喜欢,我觉得喜欢就够了呀!”“我从小就喜欢历史和文物,受到樊锦诗先生的影响,所以报考了考古专业。”

  万里长空,当笑傲鹰击;瀚海三千,可乘风破浪。结合自身的爱好、兴趣、优势、未来职业规划之后做出适合自己的选择才是最好、最合适的志愿选择。专业没有绝对的“冷”“热”区别,只是每个人的心中和眼里有着不同的价值判断。为什么随波逐流选择所谓的“热”?而不认真审视自己的初心结合自身实际决定合适自我的道路。或许少点盲从,多些自我判断,在未来发展的路上走得将更加自信和洒脱。

  女孩钟芳蓉报考北京大学考古学专业引起考古界的一片欢喜,北京大学连发三条微博;考古前辈亲昵地称呼她为“团宠”;各地博物馆和考古研究院纷纷送来礼物和祝福,这样的她难道不快乐吗?难道考古学专业一定是“冷门”吗?或许你今天的选择会让未来的你骄傲和自豪吧!

  明辨笃行,三思后行

  学海无涯苦作舟,高中三年的汗水泪水化作高考成绩那几个数字,每一分都是考生们付出努力和拼搏的见证。可是在广东一考生身上发生的事情,却让我们不免惋惜。2020年,广东一考生高考成绩取得了理科632分的好成绩。这样的分数是可以选择“双一流”高校的,而他却被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一所本科层次民办独立学院提档,而这又是什么情况呢?

  通过了解得知,他心仪的大学是电子科技大学。在志愿填报时,想当然地把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当成电子科技大学了,而这两所学校的办学地址又都在成都,就这样,志愿院校的校名多了四个字,而最终结果却是与心仪的院校失之交臂。该考生之所以出现这种失误,是因为他仅仅通过校名来判断大学。在我国高校命名规范上,带有“学院”二字的不一定是某所大学或者某所大学的二级学院,还可能为民办独立学院。就像这位考生所填报的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是经教育部批准,由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国腾实业集团有限公司合作举办的以本科层次为主的民办独立学院,学生在毕业时获得毕业证书和学位证书也是由电子科技大学成都学院颁发的,跟电子科技大学没有任何关系,四川大学锦江学院中山大学南方学院等都是如此,千万不能混淆。

  高考考出好成绩是考生们的梦想,但接下来的高考志愿填报也一样重要,因为考生所填报的内容将直接决定他们未来就读的大学和专业。在高考志愿填报时,考生们一定要仔细研读心仪学校、理想学校,填报学校和填报专业的招生指南、招生章程、招生计划、招生代码等关键信息,要弄清弄明所填报学校的层次、属性、地域等关键要素,明确填报专业的培养方向和具体内容,勿像这位考生一样大而化之,失之毫厘却谬以千里。十二年的寒窗苦读,却因为多了四个字的差别而没能进入自己理想的大学。

  高考志愿填报,感觉还远,其实,只有当下一点点地积累,才能在需用之时得心应手。

  慎重则必成,轻发则多败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高考“金榜题名”无疑是苦读十余载后喜悦的回报。高考分数如同一块“敲门砖”,可以用它敲开大学的校门。

  2020年四川省理科某考生高考总成绩为680分,高出四川省理科本科一批控制线151分。如此优异的成绩,可选择填报的院校非常广,众多“双一流”“985工程”“211工程”高校都是可以选择,那最终他被哪所高校录取了呢?答案是没有被任何一所高校录取!为什么会出现这么高分数的考生“落榜”,我们可以从他的志愿填报情况一探究竟。

  该生高考志愿填报为浙江大学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根据该省平行志愿投档“位次优先、遵循志愿、一轮投档”原则,检索了该生所有学校志愿,但是未达到所填报学校的调档线,最终掉档。

  在志愿填报中,高分考生占有一定优势,是因为分数的优势允许他们有更多的选择权,但填报时我们参考的数据是学校前几年的录取分数,并不能百分之百保证当年亦是如此。因此,即使考取高分,在志愿填报时也要“留有余地”,未正式录取开始,谁也预测不了当年的情况。该考生或许认为报考浙江大学是十拿九稳的,所以后续志愿均是录取分数相当甚至高于浙江大学的院校,但他的自信之举并没有换来他想要的结果,反而是一所院校都没有投出去的尴尬。

  每一次考试时,我们为了每一分都在斤斤计较,然而志愿填报时的掉以轻心,却让百余分的优势化为泡影、让辛苦的积累未收获同等的回报。这种遗憾,希望不会再演。


加入家长群

QQ扫一扫,加入家长群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抖音号

抖音扫一扫,立即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