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跪拜之礼 无关感恩
感恩教育环节,2000多名学生集体跪拜父母,对此网民争论激烈正折射出校方此举确有不妥。如果确是感恩父母出于真情而跪,未可厚非,但作为教育的阵地,学校集体推行就难免有作秀之嫌。因为真正的感恩体现在生活中,体现在日常对父母的点滴关爱,而不是僵化的仪式。跪拜之礼 无关感恩。
柏杨曾感叹,“中国人的膝盖是天下最不值钱的东西,动不动就跪,见了大官跪,见了长辈跪,见了有钱的更跪。”生活在旧的时代,认错要下跪、拜师要下跪、求人要下跪、见官要下跪,动不动就软了自己的膝盖,跪下身去,磕下头去。中国人卑躬屈膝糊里糊涂的跪了几千年,好不容易才从君臣、主仆、父子等关系的卑屈礼仪中站起来。站起来给我们带来的才是尊严。下跪给我们带来的更多是奴性,这样充满奴性的传统文化,非但不能弘扬,反而更应当摒弃。
显然,这种形式与现代平等理念格格不入。不符合人人平等的现代文明追求,也不是感恩和尊重的有效表达。“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只要孝敬何必下跪?如果不孝,跪有何用?父母与孩子本是平等个体,尊敬父母,孝敬父母,感恩父母,并不一定需要下跪。
中国文化有“上跪天地,下跪父母”,但同时中国人也强调男儿膝下有黄金,不可轻易跪下。跪拜礼原本就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糟粕,让学生在众目睽睽之下下跪,无疑是对学生人格尊严的一种践踏,当连尊严和骨气都没有的时候,跪拜礼这样的“传统文化”又有什么积极意义呢?
恢复传统文化要批判地继承,进行感恩教育,要落实到日常点滴,不能让教育形式化甚至极端化,不能用形式抹杀学生独立人格甚至钳制学生心灵成长的自由。潜移默化,言传身教,才能让传统文化真正助力当代教育。
恢复传统文化更要理性和谨慎。感恩的方式有很多,跪拜虽是传统礼仪,但是这种形式已与现代文明渐行渐远,可以尝试采用当下崇尚的感恩形式,让跪式感恩逐渐退出现代文明的舞台。
跪拜之礼 无关感恩 !
(2)
跪拜之礼 未可厚非
说起跪拜,我们会想到臣跪君、民跪官、子跪父、奴才跪主子之类的画面,这种情形下的“跪拜”,表达的不是感情而是尊卑秩序。这种对身体的矮化和精神的臣服利于巩固纲常伦理秩序。这种被赋予了尊卑贵贱的传统仪式,实际是统治者的驭民之术。因此,跪拜之礼作为一种不合时宜的形式,贬义色彩深入人心,人尽诛之。 因此,一有此类跪拜的仪式,便引来如潮非议。其实,理性思之,也还有一些积极的意义,不可全盘否定。
从伦常、敬畏、自省、自我约束等角度看,行跪拜礼对于心态浮躁、信仰缺失,没有敬畏意识的风气来说,具有一定现实意义。也正是从这个角度来看,在感恩教育环节中行跪拜之礼可以强化学生对父母的孝敬、感恩意识,尽管效果尚未可知,但在价值导向上,显然是以传统的方式对德育教育的一种强化。
学校组织学生行跪拜礼,证明学校比较重视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学校选择在感恩教育环节组织跪拜活动,无非想抓住“感恩”这一契机,激发学生和家长表达真情,让学生向父母的跪拜充满仪式感,教育学生要有感恩和敬畏之心,要有责任和担当意识,激发学生勤奋向上的动力。从这一角度看,对学校的行为未可厚非。
另外,作为一种教育形式的探索,不妨对此多点包容,而不是简单粗暴地贴上“作秀”“极端化”的标签。在现代多元的社会,非黑即白,简单粗暴的否定或肯定无疑都是片面的。学校组织学生向父母跪拜感恩,这种礼节虽然有些繁琐,形式划一,但易于触动学生心灵。传承传统文化,应该给予学校更多选择权,应该对学校多些包容心,不能动不动就把批评的矛头指向学校。不能一方面感叹传统礼节离我们越来越远,另一方面又对学校恢复传统礼仪的尝试横加指责。
当然,恢复传统文化要在立足传统的前提下继承创新,而不是从故纸堆里模仿复制。如果只注重形式的复古,流于行跪拜之礼,穿汉服唐装、吟诵几句古诗文,或者背熟几段国学经典,只能不伦不类,令人生厌。学校注重人格教育,帮助学生“成就最好的自己”更应该注重现代文明,将感恩教育建立在尊重和平等的基础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