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后进生到一本名校,高三这一年很累,也充满收获感,我在学习上就依赖这三大法宝:紧跟老师;多次回顾;重视每一次考试。
1
紧跟老师
我以前过于自信,喜欢一个人“跑单”,喜欢自己找很多题目,无计划地乱做。高一高二两年的惨败经历告诉我,那种做法绝对是事倍功半的。
制定了紧跟老师的原则之后,我每堂课都聚精会神地听讲,做笔记。
我把每堂课的重点和疑难点随手编上序号,下课后,闭上眼睛,按序号从头回顾一下每堂课的重点,哪一个想不起来了,就看一下笔记,如果有疑难点就及时问老师,问同学,直到把问题弄懂。
高三的老师基本上都是经验比较丰富的,他们为我们准备的复习内容和习题,基本上囊括了高考考点。
不过,有一门课——外语,我到最后都没有完全适应那个老师,但我还是坚持贯彻我的原则,尽量紧跟老师的节奏,靠近老师的套路。
2
多次回顾
学的时候没有深入思考,而在回顾的时候,由于时间比较充裕,能够将问题向各个方面拓展,起到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效果。
每天骑车上下学的那段时间里,我依然保持着很高的学习效率。因为在那段时间里,我会在脑子里把全天的学习内容按序号回顾一下(编序号就是为了防止漏下某个题目)。
有时候,我回想不起来,就停下车看一下书。每天骑车上学的路上,我总是将前一天的内容在心中过一下。这样,隔了一夜,知识再次被回顾,在脑子里的印象就会更深刻。
我每天的中饭、晚饭都在学校的食堂吃,晚自修在学校上,每晚9点半离校,10点半准时上床睡觉,绝不熬夜。
实际上相对于大多数高三的同学,我的睡眠时间是比较多的,但与别人不同的是,我睁着眼睛的时间都在学习,包括吃饭、走路、上厕所的时间,我都在回顾,都在思考。
说到这里,我有点担心,我的方法可能对大多数同学不适合。因为我的方法中一整天都没给自己安排休息时间,这无疑是一种疲劳战术,可是,我确确实实就是用这种战术,取得了胜利。
那么,我何以用此疲劳战术而不感疲劳,反而“越战越勇”呢?
我想,我并没有惊人的体力,所有这一切,都应归功于我内心对好大学的憧憬,以及想要上好大学的动力。
所以,我再次强调一下这动力的重要性,没有思想动力,方法再好,都没用。
3
重视每一次考试
高三的考试非常频繁,很多同学到最后都考麻木了。我不同,我重视每一次考试,不管大考小考,我在考前都认真准备,考后认真总结。
为什么要这样重视每一次考试呢?因为我需要信心,需要一种平静的心态。
我永远忘不了我的“平型关大捷”:开学一个半月,全年级将举行力学部分的物理统一考试。我们在前半个月知道这个消息,其他同学都不以为然,都在进行全面复习,而我在那半个月则花了大量的时间在物理上。我把老师上课讲的每一道题目都弄懂弄熟了。
考试成绩出来了,我得了98分(满分100)。我是全班第一,全校第三。那对我真是极大的鼓舞,你知道我多么需要那种鼓舞吗?我的物理一直不行,高二下学期的期末考试,我只考了53分。
这一次,同学们都向我投来了格外敬佩的目光,两年来我第一次获得这种目光。
我真的有点飘飘然了,有点骄傲,可是我很快平静下来。这算不了什么,也说明不了什么,只是我自己为了鼓励自己的”军心“而实行的一步策略而已。
我还是原来的我,还没有取得太大的进步。我这样告诫着自己。
老师在做试卷总结的时候,我认认真真地听着、做笔记,那道做错的物理填空题,我甚至还把它背了下来。
以后的每一次考试,我都认真准备,而每次考试之后,我都要进行仔细、全面的总结。
这一点,实际上对整个高三的复习是非常重要的,因为整个高三阶段有一半时间都是在考试和讲试卷种度过的,如果不能学会认真总结试卷,要谈进步就很难了。
我总结试卷的方法是将错题归类,串成一串,由点到线到面。开始的时候,感觉要背的东西太多了,但坚持到最后阶段,我发现难得有什么东西再需要背了。
从学渣到一本,看到我高考的结果和我刚入高三时的成绩,你一定觉得这是奇迹,我也不否认这样讲,因为我自己的一个口号就是“创造奇迹”;但事实上,我觉得自己每天都在踏踏实实地走,没有半点浮华。
我们学校的高三,毕业有五次大的模拟考试,差不多两个月一次。
第一次我在全校排第九十八名,全班第十九名;
第二次全校第九十六名,全班第二十二名;
第三次全校第三十名,全班第五;
第四次全校第十,全班第二;
第五次我因故没有参加。
我就是在这样的状态下,用这样的方法,度过了自己的高三,可以说每天都在进步,但这中间,也不能说没有痛苦,没有烦恼。只不过,我自己调节得比较好,尽量缩短了那些状态不好的时间。
紧跟老师,多次回顾,重视每一次考试。看似简单,其实做到、做好真的不容易,高三一年的确很辛苦,很累,不过也是能让你收获颇多的一年,如果能够考入心仪的大学,这些付出都是值得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