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假一过,离高考的时间越来越近了。考生进入到关键的第二轮复习,对于高考语文第二轮复习来说,要达到三个目的:一是从全面基础复习转入重点复习,对各重点、难点进行提炼和把握;二是将第一轮复习过的基础知识运用到实战考题中去,将已经把握的知识转化为实际解题能力;三是要把握各题型的特点和规律,把握解题方法,初步形成应试技巧。
在二轮复习中,主要任务是:查漏补缺;构建各章节的知识网络,使知识系统化、条理化;发展学生能力特别是应试能力。要完成这些任务,我们最重要是讲究复习效率。
以2016年山东卷为例,我们来看看现代文本阅读如何分析。
(2016·山东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汉魏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排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诗选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子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说话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哀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与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类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中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1.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名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2.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调感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本文节选自陈伯海的《唐诗学引论》,主要论述了唐人古体诗的变化及人们对其的看法。选文共三段,具体内容如下:
第一段:概述古体诗及其特点。
第二段:论述唐代古体诗的变化及后人对唐人古体诗的态度。
第三段:论述古人对唐代古体诗在五言和七言差异性上的看法。
第1题,本题考查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A项,文章没有提到古体诗“逐渐走向衰微”,属于无中生有;B项,强加因果,“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并不是“篇幅可长可短……”的原因。另外,原文中是说古体诗“格律限制不太严格”,而非“并不严格”;C项,文章并未提及唐代古体诗“更似绝句律诗”,属于任意发挥,无中生有。D项说法与原文第二段的文意相吻合。
第2题,本题考查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能力层级为B 级。文章第二段说“唐人古诗”“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所以C项“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说法有误。
第3题,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能力层级为C级。C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准确,原文引用诗论部分,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古诗的一些看法,其他选项的理解和分析都是正确的。
一、熟悉一般论述类文本的6大命题手段
1.添:添加定语或状语或某个中心词或某些关联词语,造成偷换概念或对原文内容的曲解等现象。
2.删:删除原文的状语、定语、补语,改变原意。
3.改:改换词语(名词、代词、动词、副词、关联词等),造成曲解文意。
4.凑:胡乱拼凑,东拉西扯,无中生有,随意组合。
5.变:改变句子顺序或句间关系,使逻辑关系与原文不一致或不合事理。
6.造:造出原文没有的结果、结论或事实,混淆是非。
二、识破一般论述类文本的9大命题陷阱
1.曲解文意:把题目中所提供的选项,如对词语的解释、对语段的理解等,还原到材料的对应之处,将选项与原文仔细对照,逐项检查,看选项的表述是否与原文一致。
2.扩缩范围:关注重要词语前边的修饰与限制词。
数量词“少数”“部分”“几个”“大多数”等
范围词“凡”“全部”“所有”等
程度词“特别”“尤其”“十分”“稍微”等
频率词“通常”“总是”“有时”“偶尔”等
并举词“和”“同”“以及”“另外”“还有”等
3.混淆时态:关注表示时态的词。如:已经、预计、尚未、之前、必将、一定、估计等。
4.颠倒是非:在阅读时注意区别作者对每一种事物的观点态度。对含有作者观点态度的语句要圈画标注。
5.偷换概念:阅读原文时,对概念、对象要特别关注,用圈点勾画和批注标注的方法做好标记。做题时,分辨选项是否存在信息对接错误的现象,特别注意选项的主语、谓语是否与原文一致。
6.因果混乱:仔细分析选项中有无因果关系,或者因果关系是否颠倒。重点关注“因为、因此、由于、因而”等词语。
7.无中生有:仔细检查所给选项的内容能否在原文中找到依据,或者是否能根据原文合理地推断出来。
8.张冠李戴:读文时,将陈述对象标注圈画出来;答题时,对选项中的主语、宾语要特别注意。
9.指代有误:抓住选项中的指代词,在原文中寻找对应的内容,在具体语境中确定其指代内容。
三、一般论述类文本准确筛选信息“3步走”
第1步,速读全文,把握大意。
总体浏览文章,边读边画出关键词句,快速理清文章的思路,基本抓住主要内容。
第2步,审读题干,圈画语段。
对应选项,圈画出文本中相对应的语句或段落,紧抓勿松,读得精确;不该读的不读,置之不理,弃得坚决;和解题无多大关系的,读过后就不再读。
审读题干时,需注意两点:
(1)从题干上明确考查重点和阅读区间。
①题干中出现“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表明考查对重要概念、句子的理解,暗示了筛选信息可能集中在某一段中。
②题干中出现“对文章内容的理解正确(或不正确)的一项”,表明考查信息的筛选和整合,筛选区间不固定,一般分布在几段甚至全文。
③题干中出现“对原文思路的分析”,表明考查对全文论述思路或段内层次分析及文意概括,筛选区间是全文或一段。
④题干中出现“推断”之类的词语,表明考查推断能力。筛选区间一般在文章最后一两段,或者全文。
(2)从题干用语“正确”或“不正确”上判断试题难度及做题方法。一般而言,要求选出“正确的一项”,题目难度大,必须综合运用比对法和排除法;要求选出“不正确的一项”,题目难度小,一定要用比对法。
第3步,仔细比对,判断正误。
(1)比对词语
①比对指代词。如“它”“其”等,看是否偷换概念。
如2016年全国甲卷第1题B项,选项说“传统故事和早期小说的本质差异在于,前者是故事的口耳相传,后者则是由作家创作加工后的游历见闻”,原文第二段中说“除流传形式上的简单差异外,早期小说和故事的本质区别并不明显,经历和见闻是它们的共同要素”,意思是早期小说和故事只是流传形式略有差异,本质并无太大区别。把形式差异当本质差异,这是偷换概念。
②比对范围词。如“都”“所有”“人人”等。看是否任意扩大或缩小范围。
如2015年全国Ⅰ卷第2题B项,选项说“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与原文第三段“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不符,选项缩小了范围。
③比对程度词、时间词。如“或许”“大概”“必定”“可能”“已经”“将来”等。看是否混淆偶然与必然、已然与未然、说法绝对等。
如2016年全国丙卷第2题D项,选项说“电视剧《康熙王朝》对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进行了虚构,其中部分情节与历史事实有出入,不能从这类作品中发掘史料”,说法有误,否定太绝对,根据原文第四段“至于纯粹的文学作品,当然也能从中发掘史料”,可以推出答案。
(2)比对关系
主要分析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看这种关系是否符合原文意思或原文顺序。句间关系可重点通过关联词来分析,一般有并列、承接、因果、条件、假设、目的等关系,需要比对句间、分句间的逻辑关系是否与原文表述一致。重点审查比对因果关系,看看是否存在强加因果或因果倒置的问题。
如2016年全国丙卷第3题B项,“五四”之前,很多涉及历史的神话传说之所以没有成为广泛使用的史料,是因为在当时的史学家看来,历史是讲求真实的,而神话故事显然有悖历史,而他们又没有找到能够合理利用神话传说中的史料价值的途径。选项把原因归为“这些作品在史学和文学归类问题上存在争议”,显然是强加因果。
(3)比对依据和结论
①比对所述原因、条件、结果(结论)在原文中是否有依据。
②比对原因或条件与结果或结论之间是否有合理的逻辑关系。
③对于原文中没有给出的但题干要求做出判断的结论,要看是否符合客观事实与逻辑事理。
如2016年山东卷第8题C项,条件和结论没有逻辑关系。选项说“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准确,原文引用诗论部分,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古诗的一些看法。
(4)比对题干
有些题目的选项,都能在原文中找到依据,但与题干的要求不符,这就要将选项与题干中的关键词逐一比对。一般来说,题干中的关键词有“不能(能够)体现”“直接(间接)体现”“××方面内容”“重要”“主要”“符合(不符)文意”“正确(不正确、错误)”“一致(不一致)”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