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访问志愿传奇

距离2026年高考323

人生的路,靠自己一步步走去,真正能保护你的,是你自己的选择。

您所在的位置: 新考网(原中国大学在线)>>现文阅读 > 正文内容

高考试卷分析:提升自发为自觉

作者:  时间: 2017-04-15

高考语文试卷中,选择题目只考查“读”,其他题目都兼顾“读”“写”两项内容,只是侧重不同。阅读类题目,以“读”为主;回答问题,就是“写”,写一句话、几句话、一段话。写作类题目,以“写”为主;读作文题目,读作文题目给出的材料,则是“读”。本文只谈阅读类题目。

  高考的环境任务,决定着语文阅读类试题的本质。

  高考语文题目所采用的文字材料,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是一个词句,一个句群,一个段落,一篇文章,是文言文还是现代文,是散文还是诗歌,它的本质都必然呈现为“答案信息”和“干扰信息”交织的状态。这是不以命题人的主观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必然。

  这“必然”,为高考的环境和任务所决定。高考是大规模的笔答考试,又是大规模的快速阅卷,为保证权威性,答案必须建立在鲜明的、确凿的、无可置疑的答案信息的基础上。但是高考又是选拔性的考试,它的每一道题目都需要有一些考生答对,还必须得有另一些考生答错才行;如果某道题目考生百分之百全都回答正确,那就是废题一道,因为它无法实现高考区分、选拔考生的任务。怎么让一部分考生失误呢?只有用干扰信息滋扰。只要高考的环境和任务没有改变,那么无论谁来命题,在什么地方命题,都无法另起炉灶,别辟蹊径。

  如是,既然题目如此构成,那么无论解答何种题目,根本原则就是将交织在一起的两类信息,即答案信息和干扰信息进行分割,检索、加工答案信息。

  “归纳”是阅读的基本思维方式。只是我们日常的阅读处于一种随意散漫的状态,没有限定时间,也无须回答题目。高考阅读是特殊状态的阅读:限定时间,要求回答题目。“检索加工”是顺应考试实际,对“归纳”的明确和强调。

  分割两类信息,是生活中不自觉的常态。教师讲课,学生听课,实质是在分割两类信息。学生无须记住教师讲的每一句话,他们只记住了自己认为重要的话。教师讲课,学生记笔记,其实质也是在分割两类信息。可是,自己认为重要的话,并不一定重要。谁认为重要的才重要?题目认为重要的才重要!如果教师在讲课前先出两道题目,要求课后回答。同学们在笔记本上记的,就与当初不同了,他们会根据题目到教师的讲课中去“检索”信息。高考不就是这么回事吗?一份试卷七八千字,18或20道题目。不就是要求考生根据题目,“检索”答案信息吗?有些题目,答案信息就是答案,有些题目则需要把答案信息加工成答案。因此我们说,“检索加工”体现着这种生活常态的“自觉意识”。

  现代文阅读,顾名思义,就是以现代文为对象的阅读。就习惯认识而言,有文章才能阅读,才能回答关于这篇文章的阅读题目;或者说,要想正确回答题目,阅读文章是必不可少的前提,读好、读懂文章才能答好题目。

  而高考必考的现代文阅读题目,并非我们习惯认识的那种现代文阅读。现代文阅读的考试题目,是考查现代文阅读水平的题目,它所考查的实质是检索意识和能力。

  例:(2015年高考全国卷甲卷)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限于篇幅,我们只看题目的答案选项。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A.宋代的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借贷、质、典、赊买赊卖等信用形式的产生是宋代金融的一个新特点。

  简析:检索A选项对应文句:在此背景下,宋代的货币流通和信用进入迅速发展时期,开创了古代金融的新篇章。宋代在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方面都呈现出新的特点。信用形式有借贷、质、押、典、赊买赊卖等多种形式。

  检索比较选项与对应文句,考查的实质是:“有”表明“产生”。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B.各类新型纸质信用工具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其发行目的是为了解决货币流通区域的割据性等多方面的问题。

  简析:检索B选项对应文句:在高度发达的造纸和印刷技术保障下,通过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宋代社会陆续出现了诸如茶引、盐引、交子、关子和会子等新型纸质信用工具。

  检索比较选项与对应文句,考查的实质是:“民间自发力量的作用和官府的强制推行”意味着“最初是由宋代政府发行的”。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宋代各种信用形式和信用工具对当时的经济发展都起到非常积极的作用,同时也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

  简析:检索D选项对应文句:宋代新型信用工具的大量使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它缓解或解决了交换过程中的诸多不便与矛盾,从而在很大程度上促进了经济发展。

  检索比较选项与对应文句,考查的实质是:“社会经济发展史中最具标志性意义的新生事物”意味着“为此后各个朝代提供了借鉴”。

  这篇现代文阅读的文本、题目和选项,共计近2000字,实质上考查的是这样三道判断对错的题目:

  1.“有”表明“产生”。

  2.“民间作用官府推行”意味着“最初由政府发行”。

  3.“最具标志性意义”意味着“为此后提供了借鉴”。

  答案信息显示着考查的实质,干扰信息是区分的保证。由“试卷问题”转向“实质问题”,应该是一种“自觉意识”。回答“试卷问题”主要靠专业知识和专业能力,考生并不具备;回答“实质问题”则主要靠语文能力和对生活的一般认识。必考类阅读文本只是设置题目的依托;题目和文本并无内在联系。这样一组题目并不是常规意义的现代文阅读考查——它是对检索意识的考查。

  某些地方高考命题不明就里,在不适合考查检索意识和能力的必考阅读里“另辟蹊径”,设置简答题目。这表明命题所关注的只是阅读文本的表面——体裁、样式,而不是阅读的意识和能力要求。在专业性较强的文本中设置简答题目,是容易出现知识性错误的。

  如果高考必考阅读题都像某些模拟题目一样,那么语文考试就不是语文考试了,它就成了大综合考试了。命题首先要明白,语文试题考的是语文,而检索,是语文阅读的重要环节。

  综上,将生活的“自发”检索,提升到语文“自觉”检索的高度,才符合语文学科的属性,才有语文备考的效率和效果的优化。


加入家长群

QQ扫一扫,加入家长群

关注我们

关注微信公众号,了解最新精彩内容

关注抖音号

抖音扫一扫,立即关注我